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清代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与“明室宗裔”旗号
  • [摘要]满汉矛盾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终。在汉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反清复明”活动曾产生深远影响。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活动席卷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由盛而衰,具有阶段性特点。本文就此分顺治、康雍、乾嘉、晚清四个阶段加以考察,并就其变化背景及特点作了分析。
  • 刘小萌
  • 全文[ PDF 2772.0 MB ] 2017.6(4):0-0  共有 1831 人次浏览
  • 成吉思汗去世及埋葬地问题再研究
  • [摘要]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情况及其埋葬地,史书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学者们也已有不少的研究,除了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外,总体上不应存在什么歧义和与史料记载相悖的说法。然而,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宣传,在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情况及其埋葬地的问题上混淆视听,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本文依据史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史学方法和蒙古史专业常识,就这一问题加以梳理、辨析和澄清。
  • 乌兰
  • 全文[ PDF 1825.0 MB ] 2017.6(4):0-0  共有 1712 人次浏览
  • 阳江苗族代耕农的生存策略与制度困局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文山部分苗族群众因土地资源缺乏,陆续移入广东阳江,成为阳江苗族代耕农。他们借助各种生存策略在移居地建立起有别于当地村落的相对独立的代耕社区。阳江苗族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要困境,主要来自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限制。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如何赋予移民群体以平等发展的权利,将其整合到统一的政策框架之中,需要理论上和制度上的进一步探索。阳江苗族代耕社区的出现,为移民社区及移民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 温士贤
  • 全文[ PDF 1523.0 MB ] 2017.6(4):0-0  共有 1724 人次浏览
  • 边疆与民族的互构:历史过程与现实影响
  • [摘要]民族与边疆作为与现代性有关的问题是从清末开始的。在民国年间,更由于政府的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对主权的关怀,边疆与民族开始互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边政建设”的思路,但力图以一种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主权与民族继续成为关注焦点,但是通过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党和国家在治边的表述上和舆论上对边疆与民族有了特殊的表述,这些表述所达到的分类意义可以建立起一种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这一历史过程来增进一种新的边疆认识,改变对待边疆的常规看法,更多地将边疆视为多元互动的场域。
  • 范可
  • 全文[ PDF 2101.0 MB ] 2017.6(4):0-0  共有 3945 人次浏览
  • 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逐步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不同层次的记忆,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本文以记忆的多层性研究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重新认识我国民族研究中的民族走廊和环南中国海通道,延伸了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学说和全球社会理念,既关注不同区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记忆整合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又深入分析跨境、跨海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进而揭示多层性的共同记忆对于全球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意义。
  • 麻国庆
  • 全文[ PDF 1294.0 MB ] 2017.6(4):0-0  共有 4125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研究
  • [摘要]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一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重点。文章在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突出结构问题。利用1996-2015年的省级数据分析后发现:规模方面,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一直高速增长,但低于财政收支的增长。结构方面,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落实了政府为主;层级结构实现了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级差缩小,但普通高中“学段塌陷”;使用结构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奖助贷资金显著提升;空间区域结构实现了较为公平的“财政中立”,但民族地区内部仍存在巨大的资源差异。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划分政府间职责、改革经费供给方式、重视高中发展、完善地方标准精准帮扶等方面的建议。
  • 成刚 袁梨清 周涛
  • 全文[ PDF 2204.0 MB ] 2017.6(4):0-0  共有 1605 人次浏览
  • 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贡献和局限——基于历时性的分析
  • [摘要]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民族纲领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斯大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失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民族的认识和考察也应始终遵循这一历时性规律和方法论。斯大林指出民族的形成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分不开的,把民族问题分成三个时期的论述等,体现了一定的历时性。但是,其局限性是在民族定义、民族类型的全面认识上,尤其是在处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等方面,未能完全符合与践行民族的历时性和阶段性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
  • 董强
  • 全文[ PDF 1260.0 MB ] 2017.6(4):0-0  共有 1638 人次浏览
  • 试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体系
  •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包括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立场、基本理论观点、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社会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 吴月刚 肖锐 金炳镐
  • 全文[ PDF 1312.0 MB ] 2017.6(4):0-0  共有 1836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
  • [摘要]文章以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这一判断,结合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从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广义民族工作视角,论述和举证了习近平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思想内容;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扶贫攻坚为例,论述了西部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着重就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工作面向历史交汇期的着力点、“两个阶段”的愿景提出一些思考。
  • 郝时远
  • 全文[ PDF 1424.0 MB ] 2017.6(4):0-0  共有 3666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概念及其语境考辨——兼论“民族”概念的...
  • [摘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概念及其在不同语境下对“民族”话语的运用、阐释,是科学解读他们民族理论思想的逻辑起点。中译本马、恩、列、斯著作中的“民族”一词在作者原文著作中对应的词汇有德文的Volk、Nation、Nationalitt,英文的nation、people、nationality和俄文的нация、нациoнaльнocть、народ、народность等多个。对这些不同类别的“民族”语汇,只有斯大林对俄文的нация(现代民族)下过定义。除此之外,“民族”在马、恩、列、斯经典著作中是作为论述或分析各种不同层次、内涵的民族现象、民族问题的单位出现,未形成统一的、内涵清晰的概念。因此,不能笼统地将斯大林的“现代民族”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的概念和话语,后者内涵更多,范畴更广。要消除一些人对经典作家民族概念的教条式理解,除对原著中民族概念进行语境分析外,还应当细化翻译,加强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十二条”对民族概念的定义超越了斯大林“现代民族”概念的影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化的新起点。  
  • 杨须爱
  • 全文[ PDF 1882.0 MB ] 2017.5(4):1-16  共有 1742 人次浏览
  • 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 [摘要]流动公共服务是基层公共服务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形成了对公共服务内容、方式的特殊需求。流动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服务理念,兼顾效率、公平,具有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服务方式,体现了对“一站式”服务和“代理型”服务的比较优势,为边疆民族地区居民提供了一种主动、正规、制度化、低廉易得、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草原110”和流动科技馆的案例,说明了流动公共服务的工作机理和社会治理效益。为使流动公共服务顺畅地运行,需为其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有力的组织保障、坚实的资金保障、专业的人才保障。
  • 白维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17.3(4):0-0  共有 1459 人次浏览
  • 城市场域中的族群认同与权利保障
  • [摘要]城市化伴随着大规模的族群流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共识的族群认同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被空前挤压,传统族群的文化固守与城市化的一致性规则形成了新的张力,从而增加了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城市并不简单体现为族群生活的集聚。在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城市应该向所有族群平等开放,为每一个体提供权利上升的政治通道,并在这种上升过程中促进新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
  • 姚尚建
  • 全文[ PDF 1405.0 MB ] 2017.5(4):17-26  共有 1898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选择
  •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涵盖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内容、新要求、新挑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样本。因此,探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当前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与问题,认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创新与因势利导,难点在于如何将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演进与民族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相统一,倡导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走定制化与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提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六种模式设想,为实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脉、以生态为基、以耦合共生为目标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借鉴。
  • 李忠斌 郑甘甜
  • 全文[ PDF 1976.0 MB ] 2017.5(4):27-41  共有 1895 人次浏览
  • 教育扩展对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基于2000年和20...
  • [摘要]文章使用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教育扩展对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发现教育扩展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且相对汉族而言增加幅度更大。进一步通过“贡献年数法”分析各级教育扩展对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发现由于多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义务教育的普及能够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并缩小与汉族的差距;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尤其明显。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为了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和高中教育普及率,另一方面,还要重点解决城镇,以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问题。
  • 孟大虎 欧阳任飞 孙永强
  • 全文[ PDF 0.0 MB ] 2017.3(4):0-0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 线索民族志的线索追溯方法
  • [摘要]本文从可观察性、可理解性、可追溯性、可关联性、可启发性、可把握性、可容廓性及可改变性对线索民族志线索追溯方法的特征与时代意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未过时,在新的文化转型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具有自我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植根于线索民族志的线索追溯方法之上。
  • 赵旭东
  • 全文[ PDF 1716.0 MB ] 2017.5(4):42-54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1  2  3  4